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在爱智慧的路上

精品 在爱智慧的路上


作者:恒量 童生,719.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96发表时间:2008-10-16 23:23:38

我们决不能成为自己的掘墓者,我们要果断的地毫不留情地彻底地铲除人类的劣根性,我们需要用我们敏锐的充满智慧光芒的眼睛来观察自己及其周围的这个世界,我们呼唤喷薄而出的黎明的到来!
   ----题记
   关于痛苦与快乐
  
   幸福与痛苦之于人类,就像可口的甜点与难以下咽的中药一样,人们更加喜欢这能让自己味觉得到满足的东西。那么就让我们首先来看看幸福到底为何物吧。
   很明显,幸福在于我们实现了自己的意志和愿望,即自己的某一欲望得到来自外界的肯定和满足。但我们可爱的人类没有真正的理解这句话,他们直接把欲望的满足和幸福等同了起来。特别是对于现代人来说表现得更加明显,正如歌德青年时代的朋友认识到的那样:“正因为人们要求获得幸福,才铺设了一条悲惨的,多少与他们的欲望相一致的不幸的道路。”随着我们财富的不断增加,我们的欲望的界限也在不断的扩大,虽然我们只想得到我们希望得到的东西,可我们拥有的越多,我们的希望也越多,我们最初的愿望的窄圈就这样一直扩展得无穷无尽。现代人一直陷在这种欲望的沼泽里,越陷越深,几乎透不过气来。而更另我们失望的是,人类到现在为止依旧对这种幸福紧搂在怀,并试图向夺取这些幸福的圣贤像恶狗一样的狂吠!因此现代人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不幸福。究其原因就在于人们把易变质、易出事故的东西当成了幸福的来源。在于他们一直在追求某种否定的或虚幻的东西,或者更像歌德借米特勒之口所说的那样:“驾驭厄运的欲望是一种确定的目标,但是,贪心不足是导致不幸福的根源!”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指出:贤哲所追求的不是享乐,而是源于痛苦的自由。”伏尔泰也说:“幸福不过是一场梦,不幸才是真实的。”这些话在这里就有了积极思考的价值。追求大量的物质以及财富,只会招致更多的痛苦,这与贤哲们所主张的“少一点不幸地痛苦的生活”相背离,幸福于是便成了一个奢侈的字眼。叔本华指出:感受到的痛苦是某种现实存在的东西,因此这种痛苦的消逝才是幸福真正的标准。亦即不再追求财富这些虚假的梦幻,幸福便是可能的了。
   其实一个人是幸福的还是痛苦的,取决于他倾注全力的是什么事物。在这方面,纯然的脑力工作——这是精神自身能力的发挥——一般来说,要比其他任何形式的方法享受到更多的幸福。为了得到幸福,我们试着去追求真理,不可侵犯的东西和不可能得到的东西。为了得到满足,愿望要求一种陌生的,独立与我们意志的意志与他保持和谐,一致。为了更保险的得到幸福,最好去渴求不可能得到的东西,在我们愿望最有可能遇到障碍的事物上去实现我们的愿望。接着你便会找到幸福,当然我是指那些聪明的非常有才华的天生有敏感气质的人。
  
   关于自私与欲望
  
   自私是欲望衍生出来的产物。而欲望又必定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连和尚也不例外,出家人不是求宁静,求超脱,求涅磐吗?仔细一想这些同样属于欲望的范畴,就是退一万步讲,他总还有求生的欲望吧,故而世上无无欲之人。
   佛家把欲望列入四大罪恶之一,我就开始怀疑释迦摩尼了,他要拯救人类不也是一种欲望吗?这样看来,他一直在做罪恶的事了......
   就其人的本性来说,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就像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父母一样,我们也无法决定我们本身有没有自私的一面。只是自私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程度不一样,欲望越多、越大的人,自私的一面表现的更为强烈一些。在此我们可以为人们所谓的君子抛出一个定义即:能够恰当的控制自身的欲望并不让其凌驾与自身之上的人。然而人们经常说谁谁谁比较自私,却总不说我们都是自私的,为什么呢?首先是由于人们的虚荣心,每个人都羞于说出这句话。其次便是这个人的自私伤及了他人,是由于他的自私的范围远远超出了自身的范围之内,强占了他人的东西。最后,自私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在彼此的伤害中达到了一种平衡状态,致使人类无法察觉。但我们不能就此荒唐的否认自私的存在。
   所有的宗教都是骗人的东西,都是诱使人类走向无欲动物的魔鬼。所有的宗教都试图将人类变得像动物一样乖巧可爱并听从他们的使唤,耶稣和释迦摩尼是最厉害的魔鬼。要知道扼杀人的欲望就等于剔除人的本性,等于把人变得无欲望也不是人为止。
   当尼采杀死上帝以后,人们才渐渐的不再受禁欲思想的影响。然而这时。人类的欲望又伺机迅速的膨胀,由无欲向您一个极端迅速的转换,变得利欲熏心,自私自利。人类始终无法控制好自己的欲望,由动物转了一个大圈又回到了动物本身。
   现代文明的进步创造了物质财富,这就为人类的欲望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人类的欲望永无止尽的膨胀,永没有减退的那一天。人类又开始变成只有欲望而没有思想的动物了。于是叔本华感叹道:“不知足的动物啊,每当一次欲望得到满足时,就已经为下一次的欲望埋下了种子。”可这对于我们来说到底如何是好呢?如何拯救未来的人类?
  
   关于爱与孤独
  
   人们十分经常的,总是非常偏激的来理解一些纯洁的事物。比如说爱。“爱并不是指两性间的一切关系,而仅仅是指那种包含着充分的情感的关系和那种既是心理也是生理的关系”。人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忽视了爱,尤其是在中国,爱被认为一种让人羞耻的东西,男子的配偶叫做妻子,而非爱人,中国的传统文化反对一切浓厚的感情,认为一个人在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保持理智。
   这都是人类对爱的偏见,他们常常对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或不愿正视的事物加以掩饰拒斥,而私下里却毫无羞耻的偷吃它的果实。就像一个小偷拿了人的东西还要强辩是东西跑到他手上的,真是荒唐可笑。
   我们要把爱当成一种珍贵的稀有的值得认真品味珍藏的东西对待,而不是斜着两只稽形的眼睛,一只眼睛露出厌恶的神情,而另一只眼睛却露出母狗一样谄媚的奴隶式的贱笑。
   爱是一个理应被重视的美好的事物,不要由于一些非人所做的对爱的玷污,而对爱抱有另一种成见。我们要虔诚的把爱和孤独奉为人生的两个缺一不可的法宝。
   孤独也是一种爱。
   “凡人群居之处,必有孤独。我怀着我的孤独,离开人群,来到郊外。我的孤独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爱这田野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
   凡人逃避孤独,是因为他们精神空虚,忍受不了孤独与寂寞。凡人害怕孤独就像害怕荒原里的恶狼一样,害怕被它撕得血淋淋的的一块又一块。当人在面对孤独的时候,他面对的只有他自己,他直接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而这对于精神世界里空无一物的人来说等于自虐式的慢性自杀。
   帕斯卡尔说:“我们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们也由于交往而败坏着精神和感情。”爱和孤独便从此有了着落。
   然而这一系列的努力,依然不能让人类对爱和孤独持正确的态度和观点。人性啊,太人性的!
  
   关于生死
  
   当死亡还未降临到我们身上时,我们一直都是死亡的观望者,是死亡台下的观众。
   由于目睹了过多的死亡,人也开始思考自身,而在思考的时候,欲望早以凌驾于他的思想之上,左右着他对死亡的态度。欲望的加入致使思考本身愈发的眷恋尘世,寻求永生便是很好的十全十美的方式。
   世人一直在寻找永生的方式和方法,可他们没有一个人听下来想一想,这种寻找本身都是一种徒劳,人类终究无法逃脱自然的束缚!还是让我们来做一做有意义的徒劳的思考吧。
   世间一切生物生生死死不停的交换更替,却依然保持着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可见生死乃是自然的规律。人从自然中来,理应回到自然中去,一切试图打破此规律的人最终无不饱含冤屈的极不情愿的离开这个世界。故而死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历来的贤哲们并非消极的躲避它,而是找出种种理由来劝说我们接受它,当然也包括他自己。
   伊壁鸠鲁首先提出:我们死后不复存在,不能感觉到痛苦,所以死不可怕。他说:“死与我们无关。因为当身体分解其构成元素时,它就没有感觉,而对其没有感觉的东西与我们无关。”“我们活着时,死尚未来临,死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在。因而死与生者和死者都无关”。我想伊壁大人果然是唯物论的狂热追求者,连如此的话都可以轻而易举的说出来;不过令人费解的是,被我们尊为圣人的苏格拉底在临刑前谈自己坦然赴死的理由云:死的境界二者必居其一:或是全空,死者毫无知觉;或是如世俗所云,灵魂由此届界入彼界。
   但我决不能赞成这种无感觉的让我们接受死亡的理由。斯多葛派则主张既然死是必然的,恐惧、痛苦、抗拒全都无用,那就不如爽快接受。他们强调这种爽快的态度,如同旅人离开暂居的客店重新上路,如同果实从书上熟落,或演员落幕后退场......
   那我们如果不愿意愿意死呢?
   接着又是卢克莱修主张的死亡普遍性,叔本华教我们厌倦尘世,所有的哲学都在为次做出努力和尝试,然而这对于不知足的动物来说,依然不能让其坦然接受。
   我们再变换一下思路。卢克莱修说:“我们永远生存和活动在同样的事物中间,即使我们再活下去,也不能铸造出新的快乐”。奥勒留说:“所有来自永恒的事物作为形式是循环往复的。一个人是在一百年还是两千年或无限的时间里看到同样的事物,这对他是一回事。”总之他们意在说明永恒是不值得向往的。这不是反对人类寻求永生吗?历来和世人做对的人不是被活活的烧死就是被钉死,没让这两为哲人极早的体验这让人无法接受的东西,确实是人类发了一次善心,就像蚊子偶尔忘记了叮人一样。显然人类对这一种说话不屑一顾。
   不过肖斯塔科维奇还是来得实在些:死是真正的终结,是一切价值的毁灭。死的权利无比,我们接受它并非因为它合理,而是因为非接受它不可”。这下人类没退路了,只得接受。这就是人类,在人性的最地底层神秘的隐藏着一种东西——奴性。
   要铲除这种潜藏的奴性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而且任务繁重而艰巨,我们需要一种独立于自己意识的意识,让这种意识意识到自己有一种深藏的奴性,接着要一类新型的哲学家来完成这样的任务,为人类彻底铲除这种肮脏不堪的带有强烈动物性的东西。当曙光再次降临的时候,我相信人类便不会依然像一头倔犟的牛,会更加的明了事理,充满个性而又坦然接受死亡。
  
   正如你所察觉到的那样,在整个爱智慧的路上我才刚刚起步。我要做的是坚决地毫不留情地铲除人类的劣根性,废除潜藏在人性中的奴性。我要让人成其为真正的人以及拯救人类的精神生活,守护人类那些基本的永恒的精神价值。
   我。正在路上。

共 411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智慧的思索,应该永远在路上,只有在路上,才可能有希望地活着。【编辑:邬海波】【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yelurong        2008-10-17 10:32:31
  看得很累
对文字的喜爱,让我一直陶醉。
2 楼        文友:小棉袄        2008-10-18 21:50:41
  爱智慧即哲学,哲学就是一种思辨精神与过程
小小的太阳 小小的温暖
3 楼        文友:美是一次邂逅        2010-02-15 04:11:55
  体会颇深,见解独到。文字所及,文采绝伦,值得品读!
人走,茶亦凉,有明月,照背影涉水而过。
4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2-02-25 17:27:27
   问好朋友,期待精彩继续!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5 楼        文友:溪洋        2012-10-04 01:32:52
  佳作欣赏,问好,祝福!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6 楼        文友:潘生床        2015-09-12 17:37:32
  写的真不错,祝创作愉快!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